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足球资讯

"涉案球员上诉遭拒,'不知罪'理由显弱,足协裁决强硬"

在9月10日,中国足球协会公布了一系列行业处罚名单后,不少球员相继进行了情况说明。一部分球员面对指控,勇敢地承认了自身违纪违规违法行为,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忏悔并接受处罚。然而,也有一部分球员,却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

他们坚决否认自己踢假球,即便收到了禁足令,仍坚持向中国足球协会提起上诉。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新华社》确认,这13名球员的上诉申请被中国足球协会的纠纷解决委员会全部驳回。这一结果并不意外,因为中国足协的禁足令是根据公安部门移交的刑事判决书认定的事实或询问/讯问笔录作为处罚依据的。

这些球员在公安部门开具的判决书/笔录上签字,却选择去足协再次上诉,这无疑是一种法律意识的淡薄。他们的行为让人不禁思考,为何在已经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这些球员还要执意申诉?

在此次处罚中,“终身禁足”与“禁足5年”的差别在于是否涉及刑事处罚。若有刑事判决的球员将面临终身禁足,而只有违法行为记录但没有刑事处罚的球员则是禁足5年。根据相关规定,涉案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球员可能被定性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5月以后,这个定罪的标准有所降低,导致部分球员因收受不同额度的“赃款”而面临不同的禁足期限。

对于那些认罚的球员来说,他们虽然接受了处罚,但对被罚的时间心存不满。而另一部分球员,虽然收了钱,但却坚决不认错。他们认为自己在比赛中没有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甚至强调自己在某些场次中只是替补登场或根本没有上场。更有甚者声称自己对此笔收入毫不知情。

这些不认罚的球员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但“不知者无罪”显然不是一个有力的上诉理由。在俱乐部中,财务流程通常是规范且透明的。即使有的俱乐部财务制度不够规范,也通常是投资人或公司财务直接与球员接触,而不可能通过球队大佬转交。然而当球员接受了来自球队大佬通过微信等途径转来的“赃款”,并确认收款时,他们实际上就已经与那些主动寻求不正当收入的人站在了同一条船上。

在这次假球赌球案件的调查中,虽然源头来自沈阳、青岛等地,且已有幕后操盘人落网,但也不能排除国内其他地方存在类似情况的可能性。而且由于某些人提前听到风声并选择逃避调查,这表明虽然此次调查力度空前,但仍然有可能存在漏网之鱼。

在禁足名单公布后,一些被禁足的球员将踢假球、赌球的责任归咎于欠薪和生活压力。但实际上,许多球员真正感到不服的是,其他球员做了同样的事情却未受到处罚,而他们却成了典型的被打击对象。在这份禁足名单中,也许这13名提起上诉又被拒绝的球员的经历值得同情,也许还有一些玩的更大的球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当他们收下那些来历不明的“黑金”时,他们的行为就已经构成了“收受他人财务谋取不正当利益”。无论是判决书还是禁足令都是他们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总的来说,这次事件不仅是对中国足球界的一次严重打击也是对所有参与者的一个警醒。无论是俱乐部管理层还是球员都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维护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

录像推荐
英超德甲法甲西甲意甲NBA

首页

足球

蓝球

录像

新闻